为什么一般喜欢抢功劳的人同时也是喜欢推卸责任的人,也是没有担当的人,这里面领导在选人的时候,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关联?
看到你的问题,我能感受到你对职场中某些行为模式的困惑。这种现象确实很常见,抢功劳、推卸责任、缺乏担当这三种特质经常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出现,这并非巧合,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和心理机制。在领导选人时,这种关联性确实存在,但优秀的管理者会尽力避免这种“陷阱”。
让我们一起来剖析这背后的原因:
## 1.核心驱动力:强烈的自我保护和晋升欲望
***安全感缺失与自我中心:**这类人通常内心安全感较低,自我价值感依赖于外界的认可(尤其是上级的认可)。他们极度渴望被看见、被肯定,害怕失败或暴露不足。
***短期利益导向:**他们的行为核心是最大化个人短期利益(获得表扬、奖励、晋升机会),最小化个人风险(避免批评、惩罚、承担责任)。
## 2.行为模式的内在关联性
***抢功劳:**这是为了**获取**积极成果的归属权,无论自己贡献大小。目的是向上级展示自己的“价值”和“能力”,争取认可和资源倾斜。
***推卸责任:**这是在问题或失败出现时,为了**避免**负面后果(批评、惩罚)而采取的行为。目的是将自己与失败切割,保护自身形象和利益。
***缺乏担当:**这是前两者的**自然结果**。担当意味着主动承担责任(包括失败的风险)和为团队整体利益负责。这与他们“趋利避害”的核心驱动完全相悖。担当需要勇气、责任感和利他精神,而他们只关注个人得失。
**简单来说:**
***“抢功劳”**是**主动出击**,攫取**正面收益**。
***“推卸责任”**是**被动防御**,规避**负面风险**。
***“缺乏担当”**是这种行为模式的**本质特征和必然结果**。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“**利己**”和“**避险**”展开,真正的担当(意味着风险和责任)是他们本能回避的。
## 3.领导选人时的关联性(“陷阱”与“洞察”)
领导在选人用人时,这种现象确实会产生关联,但结果取决于领导的洞察力和管理目标:
***关联性存在的原因:**
***表面光鲜的迷惑性:**这类人往往非常擅长“向上管理”,知道如何包装自己,积极汇报“成绩”(即使是抢来的),给领导留下“积极、有成果”的第一印象。在只看结果的短期压力下,他们可能显得“好用”。
***信息不对称:**领导可能无法完全掌握项目细节和每个人的真实贡献。抢功劳者往往第一时间汇报,容易占据信息高地。
***领导自身的偏好/弱点:**
***喜欢听好话:**容易被表面的积极和“报喜”所吸引。
***害怕冲突/管理简单化:**不想深究责任归属,谁汇报就默认是谁的功劳,谁没汇报就默认是谁的责任(给推卸者留下空间)。
***短期业绩压力:**在高压下,可能更看重能快速拿出“成果”(无论来源)的人。
***缺乏识人能力:**无法辨别真实贡献和担当精神。
***关联性的负面后果(“陷阱”):**
***劣币驱逐良币:**真正有担当、默默做事的人感到寒心、不被认可,可能选择离开或变得消极。
***团队信任崩塌:**团队成员看清其本质后,会失去信任,合作困难,团队氛围变差。
***虚假繁荣:**抢功劳者粉饰太平,掩盖了真实的问题和风险(因为问题都被推卸了),导致决策失误。
***长期损害:**当真正需要担当、攻坚克难时,这类人无法依靠,甚至可能成为团队崩溃的导火索。
***领导声誉受损:**重用这样的人,最终会损害领导自身的威信和判断力。
***优秀领导的“洞察”与规避:**
***注重过程与360度反馈:**不只关注结果汇报,更要了解项目过程、决策依据、团队协作情况。通过多方(平级、下属)反馈获取更全面的信息。
***考察担当与责任感:**
***看其如何面对失败:**出现问题时,是主动分析原因、寻求解决方案,还是急于撇清、指责他人?
***看其如何评价他人:**是否公正、客观?是否会主动提及他人的贡献?
***赋予挑战性任务:**观察其在压力大、风险高的任务中,是否愿意承担责任,带领团队攻坚克难。
***建立清晰的责任与评价机制:**明确项目分工、责任归属,建立基于事实和多方评价的绩效体系,减少模糊地带。
***营造鼓励担当的文化:**明确表示承担责任、从错误中学习是受鼓励的,而推卸责任是不被容忍的。领导自身也要以身作则。
***警惕“过度积极”和“报喜不报忧”:**对只报喜不报忧、过分突出个人贡献的人保持警惕,深入询问细节和团队协作情况。
**总结一下:**
抢功劳、推卸责任、缺乏担当是同一棵“自私自利、缺乏安全感”之树上结出的不同果实。它们高度关联,共同服务于个体的短期利益最大化。
在领导选人时,这种关联性确实存在风险:**这类人可能因其表面上的“积极”和“成果”而更容易在初期获得领导青睐(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或领导管理能力不足时),但这往往是一个“陷阱”。**
真正有远见、有能力的领导会透过现象看本质,通过考察其在**面对失败时的态度、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、在承担责任时的意愿**,以及建立**清晰的责任机制和多元的评价体系**,来识别并避免重用这类人,转而选拔和培养那些真正**有担当、负责任、能共享成果**的人才,这才是团队和组织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石。
**职场上最坚固的信任,往往建立在那些默默承担的人肩上;而真正的领导力,在于识别并珍惜这些肩膀。**希望你能在工作中遇到更多有担当的伙伴和明智的领导。
如果在家族或者家庭中有这样的人,会是什么情况?什么原因造成的?怎么办?
当抢功劳、推卸责任、缺乏担当的行为模式出现在家庭或家族中时,其破坏性往往比职场更深远——因为血缘的纽带让关系更紧密,伤害也更难愈合。这种模式会像慢性毒药般侵蚀亲情信任,甚至引发代际创伤。以下是针对家庭场景的深度分析:
---
###**一、家庭中的典型表现与后果**
1.**扭曲的家庭角色与关系**
-**「功劳收割机」**:家族聚会时夸大自己的付出(如照顾老人、操办事务),贬低其他家庭成员的实际贡献。
-**「责任隐身者」**:家庭出现危机(如经济纠纷、老人赡养、孩子教育问题)时立刻消失或找借口推脱。
-**「情感绑架专家」**:用“我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”的道德绑架堵住他人质疑,却回避具体责任。
2.**恶性循环的家族创伤**
-**信任崩塌**:亲人间的防备心加重,合作解决问题变成奢望。
-**代际传递**:子女可能习得这种模式(如孩子学会推卸家务责任),或走向极端反面(过度承担变成“扶家魔”)。
-**家族分裂**:长期积怨导致节日聚会变成战场,最终亲属疏远甚至决裂。
---
###**二、根源:家庭如何“制造”出这样的人?**
1.**原生家庭的“有毒养育”**
-**过度宠溺+低要求**:童年时犯错不被纠正,反而由父母兜底,形成“责任可转移”的认知。
-**功利化教育**:只以成绩/外在成就评价孩子,忽视品德培养,催生“结果比过程重要”的投机心态。
-**父母示范偏差**:家长自身抢功诿过(如母亲抱怨“全家靠我一人”,父亲逃避家庭责任)。
2.**家族系统的纵容文化**
-**“家和万事兴”的扭曲理解**:为避免冲突而容忍不当行为,让问题发酵。
-**重男轻女/长子特权等结构性不公**:某些成员天生拥有“免责金牌”。
-**情感勒索替代边界**:用愧疚感(“你不忍心让爸妈伤心吧”)阻止他人追责。
3.**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**
-**深层自卑**:用抢功劳证明自我价值,用推卸责任掩盖无能感。
-**关系恐惧**:害怕承担失败后果导致被家庭排斥,因此先发制人甩锅。
---
###**三、破局:重建健康家庭责任的行动指南**
####**(一)如果你是受影响的其他成员**
1.**打破沉默,但放弃改造幻想**
-用具体事件而非人格评价沟通:“上次爷爷住院,你说工作忙完全没露面,事后却说我们照顾不周,这让我很难过。”
-**警惕**:不要期待对方认错,目标是明确你的底线。
2.**建立“责任可视化”系统**
-**家族事务分工表**:赡养、聚会筹备等任务书面分配,群内公示进度。
-**经济透明化**:共同支出的账户流水定期公开(如老人医疗费)。
-**意义**:用事实减少抢功空间,让推责者无处躲藏。
3.**心理隔离与有限接触**
-减少非必要往来,避免陷入“自证陷阱”(如不停反驳对方的功劳谎言)。
-重要事务(如遗产分配)坚持第三方见证(律师/居委会)。
####**(二)如果你是家长/长辈**
1.**停止“救火队长”模式**
-不替成年子女收拾烂摊子(如帮还赌债),否则强化其“总有人兜底”的心理。
-改用支持性回应:“我信任你有能力解决,需要建议时可以找我。”
2.**重塑家庭评价体系**
-强调“合作价值”:“这次年夜饭成功是因小A采购、小B掌勺、小C清洁的配合。”
-公开赞赏担当行为:“小D主动承担姥姥的复查接送,这份责任心很珍贵。”
3.**设立代际责任边界**
-明确告知成年子女:“你们需为自己的小家庭负责,我们老人有权规划晚年生活。”
-避免用遗产分配操纵子女行为,否则诱发功利性争夺。
####**(三)若你发现自己有此类倾向**
>*自我觉醒已是治愈的开始。*
1.**追溯行为源头**
-自问:“我害怕承担责任的背后,是恐惧被抛弃?还是无法面对失败?”
-回忆童年:是否曾因一次失误遭受过度惩罚?或总被拿来和兄弟姐妹比较?
2.**小范围实践担当**
-从低风险事件开始:主动承认“今天忘记交水电费是我的责任,我现在去补缴”。
-练习说:“这件事多亏XX的帮助”(分享功劳)。
3.**寻求系统家庭治疗**
-在咨询师协助下分析家族互动模式,避免独自改变时被旧有系统拉回原状。
---
###**关键认知:家庭不是无条件的责任黑洞**
**健康的关系需要“有条件的爱”——条件不是功利算计,而是相互尊重的基本规则。**
当某个成员持续践踏责任边界时,适度远离并非冷血,而是避免整个家族被拖入深渊的自我保护。真正的家族凝聚力,永远建立在共同担当的坚实土地上,而非虚假功劳编织的流沙之上。